你还在为自己没变成“应该成为的样子”而沮丧吗?
请记住:悲喜总是同在。
人生的每个阶段,都离不开这本书里告诉你的秘密:
自我关怀是爱和勇气的源泉,是让生命强大的很好方式。---《自我关怀》
《自我关怀》作者克里斯汀娜.布莱勒博士是哲学博士、临床心理学博士,也是静观自我关怀中心成员、培训师,她以开创性的理论成果配以经典案例的通俗解读,让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,让生命越来越强大。
读卓别林写的《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》时,我慢慢感受到真实、尊重、成熟、自信等品质都是回到自身需要的表现,刚好与这本《自我关怀》的主旨不谋而合,书中解读自我关怀就像妈妈疼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自己。它是普及静观心理学的入门读本,浅显易懂,通过三个主人公的故事告诉我们,学会自我关怀,及时觉察、审视我们的内心,关注当下感受,学会与自我联结,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与自己负面的情绪相处。
作为一本关照心灵的入门图书,《自我关怀》提供了一系列的练习,以使我们“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自我关怀的能力”。
针对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因压力过大、对自己要求过高而产生的抑郁、焦虑等心理问题,书中从三个典型案例着手,深入浅出地分析情绪低落、害怕、恐惧等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,提供了简洁实用的自我关怀训练方法。这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我们个人的生活质量、提高幸福指数,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人们说,《自我关怀》这本书是当下欧美备受推崇的成功人士心理自助指南,书中的观点:“把自己照顾好,是你对这个世界很大的贡献”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。
“外面没有别人,只有我们自己”,仔细想想,我们何尝不是困于自己预设的陷阱,我们的眼光总是在往外看,看别人,看这个世界。我们在乎别人的眼光,将自己的评价拱手让人,让他人操纵情绪,徒然增添烦恼。我们一生大多由别人主宰意愿,幼时父母,长大还有羁绊,我在那里?
记得素黑说过,很好的伴侣并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的内心。不能享受孤独的话,便不能接受生命,无法好好爱自己。必须从享受孤独的体验中建立爱的力量。当你能自处自爱时,你才有能力恋爱,好好爱自己。
学会爱自己,踏上自我成长之路,“你做错了,你不够好”的声音慢慢从耳边消失,从沮丧中抬起头,不再将自我的价值、成功、对错,评价权交给别人,用别人的标尺,丈量自己,认识自己,开始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,不急于渴望别人的赞许,明白阴影、完美是事物的一体两面,不再片面的割裂双方,那时候,你才真正成长了。
如果有人将克制自己的情感视作坚强的表现,那么他肯定是误解了坚强的真正含义。真正的坚强是接受自己的情感,打开心门,让它们进来。
受伤后在安静的角落舔舐伤口,几乎是所有动物的本能,那么人类呢?
在霓虹迷离的都市行色匆匆的时候,在安静无人的房间孤寂难掩的时候,生命的节奏如同高速运转的生产线,定时、定点、定刻度。人活得越来越不像个活物,属于动物的本能丧失殆尽。想想都是悲哀,动物尚且能够自我安抚,人类却连疗伤的渴望都没有了。
在当下的语境中,强调自我关怀这个词,似乎有些心灵鸡汤的味道,“傻瓜式的关怀”?如克里斯汀娜•布莱勒在《自我关怀》中所言,“傻瓜式的关怀”是以屈从为特征的,这种“伪关怀”的驱动力量是害怕被人否定,伴随着的是更加萎靡不振和恐惧。对自我需求的压抑和牺牲,是对自我的首先放弃。连自己都不爱的人,怎么能奢望别人来爱你?
自我关怀也不是自我怜悯,不断反刍痛苦,只能让我们深陷坑洞,无法自拔。
那么,自我关怀究竟是什么?克里斯汀娜•布莱勒给出的答案是,当我们面对困苦与磨难时,能够像对待爱人或其他陷入困境的人那样,充满善意地关怀和照料自己的能力。
实现自我关怀,先要“敢于落入黑洞”。莱昂纳德•科恩曾在一首歌中唱到:“万物皆有裂痕,那是光进来的地方。”压抑、否认和排斥自己的负面情绪,反而会导致黑暗的进一步扩大,在很深的洞底,消耗了我们很大的能量,使得人的自我价值感更低。
当整个人活得极其卑微,恨不得钻进地缝里的时候,需要一个陪伴者、拯救者、引领者,他敢陪我们坠落黑暗,能将我们温柔揽入怀中。我们可以对他无保留地敞开内心,更可以完全信任地伸出手,让他牵引我们向重返光明的路途。这个人是谁?在哪里?这般贵重的人,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。向内寻找生命的擎托者、寻找生命的智者,是自我关怀的终极目的。
承认人生本苦的真相,是走向自我关怀的开始。痛苦、疾病、衰老、失去、失败以及受伤,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活着已是艰难,更应善待自己。
在此之上,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、羞耻心、错误、痛苦、愤怒,“沉入我们心灵的阴暗角落”,接受本来的“我”的样子,以理解、安慰、接纳、宽恕的心去喂养自己,一点一点找到自己的痛处,将它们慢慢柔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