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散文精选 > 正文

船儿悠悠走四方

来源: 文学汇集网 时间:2021-07-08

 作者简介:吴海深,一个60后乡村教师,就职于秀洲区油车港镇实验小学,高级教师。平时喜欢喝点小酒,茶余饭后,论国事,侃大山,写点零七八碎的小文章。

 

 

在记忆深处,有这样的一首童谣:“摇啊摇,摇到外婆桥,外婆真要好,买个鲤鱼烧,烧得头不熟,尾巴焦,划起尾巴再烧烧,吃得外孙甩淘淘。”常在耳边回响。它给了我这样的印记——我们是生长在鱼米之乡,生活中离不开船,船儿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。

 

正因为这样,摇船就成了水乡人特有的一种技能,不会摇船是被人笑话的,被贬称为“硬脚鸡”。所以不管男女,人们学的*一项农活,就是摇船。而使船儿前行的机关在橹上,这个橹可是有讲究的,它像一把琵琶,所以称为琵琶橹。

 

这橹长约4米,划水的部分就是琵琶的底部,橹中间有个垫脐,与船上的橹柠头贴在一起,就成为一个支撑点,如果让船摇动,必须还有个橹帮,橹帮是由棕毛编织而成,像大姑娘的辫子。上端一个环,下端一个钩,上端套住橹,下端钩着船舷。新学摇船,是从吊帮开始的,然后是学把橹。摇船行驶时,若要让船往左转,就要推艄,如果让船往右行,就要扳艄。新学者,不敢把橹推出去,怕掉到水里,所以只敢扳进来,这样一来,船就只能往右撞滩了。

 

现在我们这儿常用的一个词语叫“推扳”,就是从摇船这个动作中衍生出来的,意思是某个人做人、办事不地道。在学摇船时,许多人怕橹划出垫脐,所以很关注后面,不看船前进的方向。于是乎,又出来个俚语,叫做:摇船看垫脐,吃饭看肚皮。

 

当掌握了摇船这项技艺后,人们就要靠这交通工具去讨生活了。农作时,人们去捻河泥、运肥料、收庄稼……农闲时,村民们会摇着船去把自家种的蔬菜与家禽运出去卖,换几个钱改善生活。

 

如果要摇船舶到城里去,那还得把船妆扮一番,因为是要过夜的:先搭上帐环(用2米左右的毛竹片做成,竹片二端插在船二边,向上弯成弓形),然后在帐环上覆上稻草,这就成了一个临时的家,人躺在舱里,就能感觉到鲁迅先生写的那种“……我躺着,听船底潺潺的水声,知道我在走我的路”这样的意境。

 

而船用得多了,会老化的,那就要修了。每年9、10月份,秋高气爽的日子,生产队里就开始进行修船了。修船时节,对小村的孩子来说,绝对是个节日。首先是看大人们是怎么把木船拔到岸上。

 

要把船拔上岸,那气势是很壮观的。别看都是小木船,但要让船儿离开水面,是要花点力气的。那些年轻力壮的人在船头边使劲抬起船头,使它离开水面,而那些有经验的中年人,则会站在船艄边指挥。在“一、二;一、二……”声中,船被慢慢拉上岸。当喊到“一、二、三!”时,船就被拔上岸了。

 

船到了岸上,倒是容易移动了,几十号人,分排二侧,抬着船走,孩子们则钻在大人中间,轧闹猛。人们拖着船儿,走走停停,另有韵味。叫声,喊声,笑声……构成一幅乡村情趣图。

 

接下来的几天,就交给了修船师傅。那清香的桐油味,吸引着人们走进这个工场。用桐油与石灰揉合成的油灰在石臼中翻动,让人联想到母亲揉粉做团子的情形,孩子们闻着桐油味,看着柔软的油灰,久久站立……,而船舶匠师傅刨下来的刨花,成了人们关注的目标。大人们就怂恿孩子去拿,回来当引火柴。

 

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,但是,被人一吓唬:“再拿,把你捉起来!”就拎着空篮,哭着跑回家……

 

当经过修船师傅十多天整修后,被涂抹上桐油的木船,焕然一新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好像在告诉着人们:“我可以下水了,又可以为大家服务了!”于是,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,生产队长一声哨响,那些曾拔船上岸的青壮年,又一次出动,把船抬进河里。

 

当船入水后,会有一老者用双手往船艄上泼水。祝愿新船能在顺风顺水中航行,大家出门平安。然后,青年小伙会跳入船舱中,分列二边,使劲晃船,直晃得河水哗哗二岸撞,掀起波浪泼进舱。

这水、这浪,似乎也预示着小船能经得起风浪的考验,驶向美好的未来……

北京癫痫军海医院
北京*癫痫治疗
武汉癫痫专业医院

热门栏目